雷竞技RAYBET健康是全球性的议题,人民健康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健康教育是促进人民健康的有效途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民众和他们的行为,总的来说,在于引导并鼓励人们形成并保持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设施,并自觉地实行改善个人和集体健康状况的活动”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简称《纲要》) 指出: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纲要》明确提出: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旨在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来提升学生健康知识、技能的存储,同时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十九大报告把“健康中国”纳入国家战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表明党和政府对百姓健康的高度关注。面对《纲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 《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纲要》的颁布,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原则。
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开展好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关键。但是,现阶段,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整体而言,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实施情况严重不足,相关的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多数以专题教育、专题班会的形式开展,缺乏系统、具体的教学内容,缺少相应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没有硬性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以下简称“新冠疫情”) 下,全民居家抗疫,释放出对体育锻炼、健康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大量需求。2020 年 6 月,习在“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提出: 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此次专家学者座谈会也为今后全民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
2020 年 3 月,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疫情期间,教育系统积极推进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要通过引导正确认识疫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师生理性认识疫情,做好科学防护,保证充足睡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以此来指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未来工作的使命和任务。
有研究表明: 政府决策者不仅需要考虑政策的决定是如何影响 COVID - 19 的传播,同时更需要考虑对人们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笔者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更是开展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的最佳时期。后疫情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跳出体育看学生健康,站在社会发展的全局重新认识学生健康问题,重新审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定位、新作用,深入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为培养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以自身强健的体魄和亲身的经历向世人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升自身免疫力,还是“革命的本钱”,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张文宏教授反复提醒民众: “疫情 期间要勤洗手、多锻炼、多补充蛋白质、保持好心情”; 方舱医院中医生、护士带领患者练起太极拳、 八段锦、养肺气功操等,彰显体育与健康共同抗疫的力量。在全球疫情告急的情况下,人们虽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运动,但仅从运动器材消耗量和网络销售运动服饰情况可推测出,人们对于运动健康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自我决定理论(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 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 具有先天的成长和发展潜能,学习动机的能量取决 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应该抓住全民健康需求提升的有利时机,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大规模提升国民健康教育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目标。但就疫情期间的情况而言,学生居家体育与健康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学生们换上运动鞋,换上运动服,铺开瑜伽垫, 成为这个疫期体育课的标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的“停课不停练”健康体能训练全国累计观 看次数 10 万 + ; 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推出的“天天锻炼,战胜疫情”受到北京市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重庆市教科院“渝派体育”发动重庆各个学校积极 贡献锻炼视频,已连续更新了 80 余期。疫情期间,全国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师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家中的米、面、油、矿泉水都成为锻炼辅助器材,学生们在想着法子改变方式的体育教师指导下玩得不 亦乐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视力、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独特作用,其他学科不可替代。
然而,并非所有学生居家锻炼都是热火朝天景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试验区调研发现,每日运动打卡的学生数不到全体学生的 50% ,锻炼效果更是无从考察。体育教师既要组织班级,又要示范动作,还要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兼顾。于是出现了教师自己教,学生自己玩的现象,这也是现阶段线上体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正如 Cathy Davidson 所说的“如果我们只是在教学中添加了种种科技成分,却不改变学习方式,那么我们实 际是在挥霍钱财”。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居家锻炼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体育与健康教学披上信息化的外衣,而不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很容易使在线体育与健康课沦为信息技术的附属品,令居家体育锻炼内容不能深入甚至难以为继。
有研究表明,学校关闭就意味着学生们缺少他们常用的方式来获得心理健康需求的满足。因此,居家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体育的力量来调节学生身心健康。家庭锻炼相较于学校体育活动,缺少同伴之间交流、互动功能,参与过程枯燥、缺少趣味性,长此以往,难以坚持。网络运动会则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其存在的问题,有力补充了家庭锻炼中缺失的部分。
疫情期间,虽然缺少了运动会场景,但却不能隔离参加运动会的感受。不见面运动会以互动形式提升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小学生挑战赛到大学生云上运动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家庭体育锻炼有着不同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属性,应更加侧重于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着重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完全照搬学校运动会的竞赛形式显非良策,应当更多考虑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开发家庭亲子运动会、楼道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形式的新型竞赛。
毋庸讳言,不见面运动会的互动性还是不及学校运动会,表现为学生交流沟通范围较小,一过性的参与较为常见; 一根跳绳从小学一年级比到高中 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少丰富多样的形式,也就失去了对于学生的长久吸引力。因此需要加入更多新的形式和内容,以激励学生参与到运动竞赛中,并帮助他们享受运动的快乐。
一场疫情,检验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远程教学的能力,同样也答出了健康教育的“考卷”。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目标为整体社会发展服务,到 2011 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颁布,教学目标变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大领域。我国健康教育经历 70 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相对落后和边缘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健康教育内容单薄,形式相对单一。
体育与健康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特殊的实用属性和参与属性。英语线上教学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很难复制到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来,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运动中,把学到的健康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由此看出,借助信息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实,杂乱无章、浅尝辄止的健康教育不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今后在线健康教育应更多将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生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形成全方位、全周期、 陪伴终生的健康教育体系。
可以想象,当孩子们长大成人,有机会去了解或探究更多健康知识及健康教育带给人类的价值时,他们在学生时期的学习体验经历将持续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这对提升广大青少年乃至国家民众的健康素养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对于医疗系统而言,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考”。对于教育系统而言,全国 2.8 亿学生居 家学习,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是引起人们关注公共卫生问题最直接的原因,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 H7N9 禽流感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的考验。我们需要反思: 疫情面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有什么需要改变? 未来还有多少可期……危机终将过去,而学校健康教育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这提示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将预防疾病关口前移,抓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疫情期间,张文宏教授给我们传授了很多防疫知识,比如“在家久坐之后要站起来走动走动”“做 做家务也是很好的锻炼”“喝粥不如吃鸡蛋”等。经过疫情的洗礼,全国人民基本都学会了“七步洗手 法”,掌握了口罩摘取的规范动作,明白了预防传染病必须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多通风的道理。但如果健康知识的获取都以疫情为代价,未免太过沉 重,人类健康的命运需要借助教育形式完成。
通过文献阅读和现实考察,可以发现,许多国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从实际出发,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户外急救、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健身强体之间寻求最大平衡。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日本认为,身体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均为保持健康,学习目标是: 通过了解个人生活方面有关健康和安全的知识、自觉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改善健康水平的素质的能力。美国健康教育体系虽然由各州制定,大多数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分开,但体育教育体系中除了常规运动课程,还包括避险、运动伤害等。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教育,还包括体育教育、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以及家庭和社区参与等。英国的健康教育 ( PSHE) 则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主线,分别设 置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英国 PSHE 的内容 也渗透于科学、设计与技术、英语、历史等其他国家课程之中。通过梳理各国不同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内容,可以发现,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内容比较丰富,形式相对多样。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是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更是生命教育,需要全民参与进来。因此,我们应借此次疫情之机会,构建起全 民“大健康”的意识,提出一种全局的理念,提倡自我健康管理,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 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例如,学生的视力健康, 需要生物教师传授健康的用眼知识; 需要体育教师教授更多户外运动技能; 需要学生有保护眼睛的意识; 需要家长必要的督促; 需要社会营造关爱青少年视力的氛围等。再如,学生肥胖问题,需要从学校供餐开始进行教育,生物或营养教师通过教授食物营养平衡知识; 班主任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劳动教师带领进行劳动实践; 体育教师带领进行体育运动,以此来提高学生掌握营养知识和自我饮食管理的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需求量大、容易接受的知识进行汇编,突出重点,从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育和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入手: 低年级学生重点突出身体发育、自然环境、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 高年级学生主要讲述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保护环境等内容。将健康纳入到所有政策中,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 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尊严的探讨。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刘济良认为: 人不仅存在着,而且不断地追究存在的意义,人是通过对存在意义的感知来感知生命的。疫情期间我们感动、流泪,在关注国际社会的同时对国家信心倍增,也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而这些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体会、感受到的,是真正来源于生活的教育。
顾明远认为: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生命开始,从教育的本质开始,而且任何情况都不能偏离。日本保健体育课程 中,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意识作为生命安 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育体系,这是一个缺憾。现实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应试压力让教师和家长根本无暇顾及生命教育,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于是出现了自杀少年、自残少年、迷失少年的现象,心理问题凸显的下一代已为我们敲响警钟。
身体是人生命存在的本源,意识是生命活动的依据。对孩子的生命教育要从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开始,逐步发展到热爱生命。疫情当下,学校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引导,引导孩子关注生命的存在,学会自我防护,学会承担责任,了解国家管理,了解国际间互助,这些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生、护士、警察等舍生忘死的伟大与光辉的人性更是现实教育的良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生命的温度,方能慢慢地浸润生活,丰富人生。
2003 年的非典给中国人民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这 17 年中有了显而易见的改变。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最好的应对之策是整体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顾荣芳认为: 健康教育是研究人类健康行为的科学,其最终目标是增进全民的健康。疫情期间,当全民健康环境受到挑战的时候,人们便会关注到正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方方面面,其中健康教育是人们最先开始反思的 地方。
根据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健康资本”概念,人们主要是通过医疗、保健、营养和身体锻炼以及闲暇和休息等途径获得健康资本。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存在和效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无论是全社会 “大健康”,还是居民自身健康水平的提升,都呼唤着学校教育要加强健康教育,整体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指导纲要》,但由于学生学业考试中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 无法引起教师、学生、家长足够的重视,导致“健康教育”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也在呼吁: 《健康教育课程》不能缺失,健康教育短板亟待补齐。
针对健康教育被家庭忽视,被考试制度边缘化的境况,我们应当建立健康环境,倒逼家长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从学校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开始,以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辐射更加广泛的社会健康意识、健康知识的提升。构建起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社会整体健康意识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普及健康教育理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学校开始,从健康教育知识进入课程教学开始,当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有基本的认知后, 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学生健康知识的应用,最终达到健康教育的全民普及。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要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同时,深刻阐述了学校体育的新价值和新目标: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从学校层面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能够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和专项运动技能。这其中包括提升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平衡性、协调性等基本运动素质; 包涵了学生需要掌握、有可能形成终身运动习惯的球类、田径类、体操类、传统体育类运动技能; 更有学生遇到突发危险情况下的紧急避险方法; 以及正确动作行为模式、身体姿态和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饮食、睡眠习惯等诸多方面。
学生居家锻炼调查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示,应该增加体育与健康教育比重,尽快补齐体育与健康教育短板。新西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也强调,与体育教学有关的活动可以在学校内进行,也可以在社区和家庭中进行。英国的 “全动计划”促进了运动设施的建设,使原有的运动设施得到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社区、家庭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着疑问与需求回到课堂,将教学满堂灌变为精准滴灌,必将使体育教育效果到事半功倍。
一场疫情突然袭来,医疗专家和健康专家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益处,让学校和社会对于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分数层面,而是更多关注到其强身健体、塑造人格的作用,从而使体育教育的目的从一元扩展为多元,希望更多孩子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是为了体育加分,而是更多地享受阳光、享受运动乐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行政目标考核、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等“短期目标”面前,体育与健康成了可以“缓一缓”的“长期目标”,于是出现学生学了 12 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却不懂健康知识, 没掌握体育技能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内容体系不清晰,没有聚焦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应用场景,教学与实际情况脱节造成了“学难致用” 的现象。现阶段缺乏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也缺乏适用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制约了学 生体育与健康内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原因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能力动机理论认为只要学习者具有成功地执行某种行为的信念,他们就会倾向于从事这种行为,而在正常的学校教学中,没有给予学生参与获得学习动机的激励。二是由于缺少专业的师资,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指标也 仅限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健康教育内容相对弱化,由于缺少考核、评价,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部分内容形同虚设。
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评价成为解决学生此方面学习效果不佳的解决方案,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获得与“大健康”相关的 知识储备。调查发现,教师们期待有更多的外力来支持学生体育与健康评价,其中最需要的支持是能够提供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学生存在天然的差异性,需要在评价的时候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内容。构建基于学生自身运动能力和健康知识的进步情况评价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平台提供大数据的支撑,为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提供依据,创建以学生个人数据为基础的纵向变化数据队列,展现出学生学习和运动过程中的进步情况,持续激励学生的运动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只有学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获得终身健康的能力, 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落实在健康行动上。
教育是人类世界进步的关键要素,需要根据自身的经历,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深化认识、努力改变。此次疫情过后,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而作为教育者,应该和能够做的就是让更多学生学到知识和经验,增长人生经历和财富,学生、家长、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主体和亲历者。经历了疫情的“大考”,大健康教育的进行应不再以学校为边界,而是真正把生命、生活、生态融合为一体,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健康知识的学习,健康能力的获得也将不以课本为 局限,而是面向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出,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健康教育,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将健康知识植入学生心 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自觉践行文明、健康、 科学、绿色的生活方式,促进青少年学生及其家庭关注健康、重视健康,提升健康素养,形成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自觉规避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坚持好的健身传统,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推动学生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真正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并终将回归生活,这种教育应该汇聚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之力,将教育与生命连接,润泽生命,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生命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