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RAYBET过去几年,对于大多行业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周期,健身行业尤甚。根据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健身市场规模约2559亿元,相比2021年2741亿元下滑了6.64%。
不过进入2023年,全国健身市场终于迎来“回归”。根据报告2023年Q1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线下健身场馆的各项运营数据指标正在快速复苏。截至4月30日,线下各类健身场馆数量大幅增加,付费健身会员数量、平均消费支出、活跃度、训练频次等数据也均已逼近2019年同期水平。
5月6日,在CHINAFIT北京健身大会上,在中国健美协会的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三体云动和万博宣伟联合制作的《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正式发布,同期还发布了《2022中国健身产业城市景气指数排行榜》。
一是女性成为健身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过去,健身房撸铁的多以男性为主,但随着近年来“她经济”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把健身当作日常生活习惯。2022年,女性健身消费者占比达61.93%,较2021年增长迅猛,女性与男性在健身消费市场中的占比差距扩大。在消费支出方面,2022年,女性消费者在万元以上的健身消费和周边消费支出均高于男性。
二是80后、90后是健身最大消费群体。从年龄结构来看,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是26-35岁的青年人,占比超过四成,其次是36-50岁和19-25岁的群体。
三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是健身消费者的主要聚集城市。从全国各城市的数据来看,上海市的健身消费者数量大幅领先(19.63%),其次是北京、重庆、天津、广州、深圳等城市,合计占比达50%。从健身消费金额来看,上海和北京的消费能力最强,他们在5000-10000元的消费占比中,平均高出总体水平3.7%。
大众的健身消费类型也有明显变化,健身服饰支出是消费大头。实物型消费是消费者的首选,80%的受访者在2022年购买了健身服饰、器材工具和营养补剂等体育产品。其中,健身服饰消费的支出占比最高(77.04%),相比2021年增长19.14%。
服务类消费呈现波动。受到线下场景波动的影响,在会员费、健身卡、健身课程费等服务类消费上,1000元以下、5000-8000元的消费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消费在8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则逆势上升,成为健身消费发展波动期的稳定器。
辅助工具支出紧随健身服饰支出排第二,消费支出占比相比2021年增长21.91%。根据某电商平台数据,销量前十的品类多为辅助工具或小型健身器材。其中,跳绳最受欢迎,年销量达1.2亿以上,哑铃、筋膜枪的年销量均超过150万。
健身知识付费型消费发展空间大。疫情期间,线上健身平台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快速上涨,依托互联网经济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消费支出占比19.97%,相比2021年增长8.85%。
与家庭健身、线上健身相比,线年受国内疫情持续波动影响,健身行业几乎触底,报告显示,2022年健身会员在健身房的人均年度消费支出略有降低,2022年中国商业健身房的消费市场总规模约为2559亿元人民币,相比2021年2741亿元下滑了6.64%,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82%左右的水平。
其中,主流城市健身俱乐部会员在2022年的人均消费为3324元,健身工作室会员的人均消费为5486元,相比去年有相当幅度的下滑。从各个主流城市的数据来看,健身俱乐部方面,北京健身会员人均消费下降的最多,其次是上海和西安;在健身工作室方面,北京和上海的工作室会员消费下滑均超过了8%,下滑程度要高于健身俱乐部,其次是广州、重庆和苏州,这些都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城市。
场馆方面,据调研数据统计,截止到2022年12月,全国体育休闲服务与运动健身类场馆总数约17.6万家,其中与健身相关度较高的广义健身类场馆数约13.1万家,相比2021年的14.9万家下降了12.08%。
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商业健身房倒闭总数约为9751家,倒闭率10.39%。倒闭总数中,健身俱乐部占比接近30%,健身工作室占比超过70%。2022年主流城市(含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平均增长率为3.00%,倒闭率为13.30%,净增率为-10.34%。2022年主流城市的健身工作室平均增长率为3.52%,倒闭率为16.01%。
总体而言,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最多的城市仍然是北京,其次是上海,但由于疫情封控等原因,让北京、上海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在2022年跌破1000家,分别为958家、941家;健身工作室门店数量最多的仍然是上海,但相比2021年数据下降约17%,但仍然远超排在第二位的北京,甚至是广州和深圳的两倍之多。新一线城市中,成都、重庆紧追一线家左右,工作室数量甚至超过了广州,与深圳持平。
2022年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俱乐部单店月均收入为45.9万元,相比2021年月均48.3万元下滑4.97%,相比2019年月均53.6万元减少14.37%;2022年中国主流城市健身工作室单店月均收入为10.1万元,相比2021年月均10.7万元下滑5.42%,相比 2019年月均11.2万元减少9.82%。
而多地疫情的反复导致健身付费会员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全国(不含港澳台)拥有付费健身会员7145万,环比2021年下降了4.9%,这也是中国健身会员连续实现五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跌,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6%。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39620家(不含港澳台,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相比去年下滑了5.48%。
线下健身行业的变化,也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流失。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健身行业从业者约163.5万,其中健身教练从业占比近一半,人数约为82.2万,相比2021年健身教练减少了约2.8万人,下滑2.75%;教练月均收入在8081元,相比2021年的7200元上涨了12.2%,但与疫情前月均1万左右的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健身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成正相关关系。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0万亿元。在体育健身场馆方面,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京津冀地区广义健身场馆数量为13866家,其中北京5504家,天津1928家,河北省6434家。
长三角地区: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9.03万亿,较2021年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14%,总量约占全国的24%,地区经济总量较2018年增长31%。
在体育健身场馆方面,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长三角地区广义健身场馆数量为29578家,其中上海5807家,江苏省11047家,浙江省8405家,安徽省4319家。
珠三角地区:2022年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的GDP合计约10.47万亿元,增量近4100亿元。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珠三角地区广义健身场馆数量为13355家。其中,深圳3644家,广州3612家,东莞1681家,佛山1636家,肇庆301家、中山729家、珠海482家、江门473家、惠州797家。
尽管行业大背景不佳,依旧有健身场馆抓住机遇顺势扩张。在中国健身工作室品牌门店数量排行,中田健身门店数量最多,门店数量达到了1167家,环比2021年涨幅为11.9%;乐刻健身门店数量达到1133家涨幅高达31.1%,成为继中田健身之后第二个门店破千的健身品牌;超级猩猩以237家门店数量位居榜单第三位。
从健身场馆经营者的从业背景来看,大多数经营者仍来源于健身行业本身,但教练占比略有下降,从2021年的45.34%下滑至2022年的44.65%,而非健身行业的跨界投资者占比相较2021年有所提高。
这反映出三个现象:一是市场竞争更为严峻,想要创业的健身教练略微谨慎;二是疫情加速了行业“洗牌”,经营不善的门店经营者只能无奈退出,转手给同行或是跨界投资者;三是疫情反复加剧了健身行业不确定性。
而进入2023年,一季度各行业数据利好。健身行业也迎来快速反弹。相信未来在国家“全力拼经济,着力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健身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