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与全民健身等工作深入开展,越来越多农村地区开始配备公共健身器材。但是,一些地方的健身器材存在“超期服役”“缺胳膊少腿”,甚至被挤占挪用等问题,影响村民健身休闲。
农村健身器材成“弃材”,让原本广受好评的民生项目成为“虎头蛇尾”的面子工程,造成浪费农村健身器材提案、有碍观瞻,还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使村民健身不成反“伤身”。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所建器材不符合当地群众实际健身需要,建成后也缺乏使用指导,村民不愿用、不会用,导致器材闲置老化或被挪作他用;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管护制度,责任认定不明晰,相关部门“重建轻管”“只建不管”,器材在自然侵蚀中逐渐老旧破损。
农村健身器材要建好,更要用好。相关部门需建立完善从信息反馈到管理维修等环节的各项制度,对健身器材定期检查、维护、更换。此外,面对基层工作人少事多、精力有限等现实状况,也可着力强化宣传、发动群众,引导村民自觉规范使用、主动维护公共健身器材。凝聚合力、协同共护,才能让健身器材更“健康”、群众锻炼更安心,不断擦亮乡村生活的“健康底色”。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